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强化五项举措,助推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3-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一、加强疫情防控,全面推动渔业企业复工复产

将全市2059艘捕捞渔船、77处渔港码头、25家重点渔业企业的疫情防控工作分包至全局138名干部职工,并建立包保人员与企业“一对一”联络服务机制,及时了解防疫物资具体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问题及困难,全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截至目前,全市182家养殖企业,已开工115家,开工率达63.2%(其中,25家重点渔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到位员工7362人,其中外地工2362人;全市51处捕捞渔港已复工43处(其中31处重点渔港全部复工),出海作业渔船862艘,共有船员8785名,外省市3993名、占比45.5%。另外,全市275艘远洋渔船在海外各渔场作业,没有一艘因疫情影响而停产。

二、积极争取资金,推动涉海涉渔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主动向上沟通,争取资金支持,助推项目建设。积极与部局、省农业农村厅、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尽快拨付,缓解企业疫情期间的资金压力。目前已争取上级资金共计3.9亿元拨付我市。其中,远洋渔业国际资源开发利用补助资金、油补、渔船更新改造资金共3.68亿元;“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2335万元,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二是统筹抓好海洋牧场、“十三五”海创项目等涉海涉渔项目建设。制定《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及生态浮漂项目包保联系名单》,安排16名中层以上干部包保44家渔业项目建设企业,全面启动生态浮漂更换和海洋牧场提升工程,快速释放疫情期间积压的生产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步入正轨。目前,10家公司已完成项目招投标,4家公司已开工:高绿已更换24万个,烟墩角已更换20万个,荣金牡蛎已更换5万个,海兴已更换3万个。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企业苗种滞销难题

针对我市2300万大菱鲆鱼苗滞销的问题,我局及时向省厅等主管部门反映相关情况,争取上级在我省日照、莱州、昌邑等大菱鲆主养区对我市苗种进行推介,建立育苗厂家与养殖厂家直通渠道,并组织企业对接“全国水产品产销对接平台”、 省海洋局信息服务中心、水产商务网等平台,及时发布大菱鲆苗种供给信息,畅通苗种销售渠道。目前,有13家育苗企业在全国水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发布鱼苗供应信息,初步达成200万尾的订单意向。随着交通运输道路的陆续畅通,大菱鲆鱼苗的销售将逐步恢复。

四、加强执法监管,保障疫情期间安全生产 

一方面,我局依托海洋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管控系统,对全市渔港渔船实行24小时全覆盖监管,通过技术监控等手段做好船位监测,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报辖区中队调查处置。同时,安排3艘渔政执法船封堵三处重点湾区,1艘执法船对渔船人员上下船情况进行动态管理,1艘执法船海上机动巡查,对内严格落实“封港停船”要求,对外严防外地渔船输入。另一方面,加强一线执法检查、抽检力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人员加大对上市水产品生产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对即将上市的水产苗种、当季养殖水产品进行抽检,确保疫情期间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共检查复工的养殖育苗企业30余家,抽检上市产品3批次。

五、统筹产业发展,确保渔业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

养殖产业,联系海运水产合作社等行业组织,摸排招聘本地散工183人,帮助企业基本解决了裙带收割用工问题,力争3月底裙带收割完成60%以上,鲜菜产量达到9-10万吨;捕捞产业借其他市区受疫情影响渔船尚未出海、作业海区尚未饱和之际,帮助渔船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提高我市渔船出海率,力争3月底前近海捕捞出海作业渔船达到1200艘以上,超过正常年份同期水平,为全年渔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截至2月底,完成水产品产值(渔业一产)7.97亿元,达到目标总量的62.5%,预计到3月底,水产品产量将达到17.6万吨,实现产值12.82亿元,分别增长4.1%和4.5%,可圆满完成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