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 2022-10-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关于征求《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和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更好地谋划和推进我市海洋种业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局组织编制了《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布,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请提出意见的单位和个人,于2022年11月2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传真、信函等形式,将意见反馈至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渔业与渔政管理科。


通讯地址:威海市统一路420号

电子邮箱:hfjyyk@wh.shandong.cn

传    真:0631-5232296

联系电话:0631-5235029

邮政编码:264200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2022年10月20日


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



引言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工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农业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推进种业振兴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从良种方面挖掘潜力,让种子这颗坚强的“中国芯”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海洋种业是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引领性因素,“打好海洋种业翻身仗”对于保障海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渔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规范种业发展”提出要求。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其中包括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首次将水产纳入。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围绕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按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部署,加快改善提升现代种业基础设施条件,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

为深入落实上级对种业发展工作部署,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破解结构性“卡脖子”技术难题,2020年12月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造提升水产原、良种场(区)80处,重点培育“名优、抗逆、生产性能好”的水产新品种,鱼、虾、贝、参、藻选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水产联合育种基地20个,完善政策扶持、健全风险保障机制、注重人才培养等强化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我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切实解决好种子问题。2021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第一次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拟利用3年时间摸清我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特征特性及遗传结构等状况,进行资源收集与保护,纳入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并发布,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22年5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重点任务,强化水产种质保护,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场。强化水产育种创新,建设水产育种创新基地,强化良种繁育推广,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打造沿海水产种业产业聚集带。

威海市拥有海域1.14万平方千米海域、986千米海岸线,具备发展海洋渔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的良好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21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307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95.4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81.3亿元(其中海水养殖经济产值244.6亿元),苗种年产量达500亿单位。威海海洋种业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优质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种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配套良法养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大力发展海洋种业是党中央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政治要求,也是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本规划以种业发展引领威海市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和快速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威海市现代海洋种业发展要求、发展实际、发展优势,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拟以海洋种业为特色、以生物技术为突破,创新凝练育种、繁育与推广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构建生产工艺先进、保种设施完善、品种选育优良、育繁推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5+N”现代海洋种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威海南部海洋种业隆起带、北部海洋种业“芯”高地建设,全面实现威海海洋种业提升,打造北方规模最大、具有较大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种业基地。


一、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威海市高度重视海洋种业发展,将其作为现代渔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不断夯实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全市海洋产业攻坚突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海洋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良种培育成果丰硕。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24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20处,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涵盖了刺参、海带、皱纹盘鲍、栉孔扇贝、牙鲆、大菱鲆、绿鳍马面鲀、海蜇等19个品种,基本实现了北方主要养殖品种苗种繁育的全覆盖。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强强联合、技术引进等方式,在水产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杂交选育、三倍体诱导、异地引种“杂交”等遗传育种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涌现出好当家、寻山集团、圣航水产、山东科合、海和水产、海宽、银泽等一批育种企业,联合培育出“爱伦湾”“荣福”海带,刺参“崆峒岛1号”“鲁海1号”、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蓬莱红3号”、长牡蛎“海大3号”、大菱鲆“多宝2号”、皱纹盘鲍“寻山1号”等13个新品种。海参、大菱鲆、牙鲆、鲍鱼、扇贝等新品种选育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全市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名列全国前列。

(二)海洋种业基础建设完善,科研创新能力较强。在全市规划了5处现代海洋种业园区,并纳入《威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近几年,先后实施了70余个水产种业、联合育种基地和陆基标准化(工厂化)基地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100多万平方米标准化水产苗种生产车间,育苗水体达到220万立方米,新建14套工厂化循环水和尾水处理系统,成功推广一批工厂化循环水、尾水处理、热能循环利用、水质在线监测、远程疫病诊断、物联网等先进设施设备,建立了高效、节能、节水、减排的水产苗种生产新模式,水产育苗能力和设施设备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对接全国涉海种业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威海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洋德刺参良种繁育中心”,山东省牙鲆、大菱鲆良种选育和绿鳍马面鲀良种培育与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平台,认定了海带遗传育种、海洋优良品种引进及培育、比目鱼育种、海水地方名优珍稀品种繁育、微藻种质资源开发等市级研发平台,发起成立了现代海水养殖、海参、海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威海)、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20余个鱼类及扇贝、牡蛎、海带、海参等遗传育种专家团队。研发平台的建设、科研力量的引进,有效提升了威海海洋种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水产苗种生产能力强,部分品种优势突出。目前,全市拥有水产苗种场120余家,育苗水体220万立方米,育苗产量500亿单位,增加值12.4亿元,部分品种苗种生产优势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年产海水鱼苗4.1亿尾,占全省的46%,其中大菱鲆等鲆鱼苗2.5亿尾,占全省70%、全国40%以上,大菱鲆鱼卵700kg,占全省80%以上、全国70%以上;牙鲆鱼卵200kg,占全省90%以上、全国60%以上,已成为全国鲆鱼受精卵的主要产区、输出地和鲆鱼种业中心;许氏平鮋4000万尾、大泷六线鱼200余万尾,均占全国80%左右。贝类苗262.6亿粒,其中鲍鱼苗1.2亿粒,占全省56%,处于全国地级市第一位,牡蛎苗产量处于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海带苗60亿株,占全省86%,处于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对虾苗48亿尾、海参苗28.5亿头。

威海还是许多新开发的具有潜在市场潜力的海洋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养殖技术原发地,圆斑星鲽、绿鳍马面鲀、黄姑鱼、孔鳐(老板鱼)、老鼠斑鱼、斑头鱼、单环刺螠(海肠)、日本海马等均实现了繁育技术的突破和苗种规模化生产,年培育绿鳍马面鲀400多万尾,实现全人工苗种繁育;2019年,黄姑鱼在我市首次实现规模化苗种繁育,培育160万尾;三倍体牡蛎苗种实现本地化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海洋种业发展空间受限。一是随着沿海地带的建设、经济开发、海岸带整治等,大大挤压、限制、压缩了海洋种业发展空间。二是因海洋种业属于大农业范畴,产业税负少,得不到地方政府重视,对海洋种业建设用地审批难度较大,致使部分项目推进较慢。三是受到土地资源、优质水资源的影响,限制了海洋种业园区的整体规划,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能力。空间不足,严重制约了海洋种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部分品种种质逐渐退化。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水产苗种生产单位不重视亲本的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种质替代不及时,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导致种质逐渐退化,所生产的水产苗种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生长缓慢,个体变小,病害频发,死亡率高,给水产养殖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外来引进品种种质退化问题更为突出,增加了养殖风险。例如,栉孔扇贝、牡蛎和海湾扇贝、大菱鲆等品种都曾因种质退化,出现生长缓慢、死亡率高的现象。

(三)企业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一是海洋种业企业多、小、散现象依然存在,离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工厂化循环水利用、热能循环利用、废水处理、自动控制、疫病诊断、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设备等覆盖有限,设施设备老化,许多企业生产条件及管理水平仍未达到新时代经济绿色发展要求。

(四)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一是科研院所支撑不足。威海具备水产遗传育种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校较少,特别是国家大院大所支撑或种业研发落地不足,与周边城市相比,弱势明显。现有研发平台不能满足种业发展,特别是长期育种需要和支持。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水产苗种场多数远离城市,位置偏僻,条件艰苦,难以招入和培养优质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点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先天性的问题。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研发与引进投入大、见效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苗种生产技术更新换代。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业工作会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种业发展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基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良法体系构建、苗种繁育推广为目标,深入实施“蓝色良种”工程,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培育抗逆、生产性能好的水产名优新品种,加快推进我市海洋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具有较大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种业基地,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坚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促进海洋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整合海洋种业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进海洋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2.坚持突出重点、融合发展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融合发展。良种培育以威海市主导养殖品种、全国市场潜力大的海参、牡蛎、海带、扇贝、鲆鲽鱼类为重点,以及个别附加值高的品种,加大联合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形成优势产品。苗种扩繁则是兼顾统筹传统优势品种、增殖放流品种、小优品种、北繁南养品种、潜力等五大品种,促进融合发展,建立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海洋种业体系。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根据威海沿海地带水文地质环境特点、海洋种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坚持突出海洋特色、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制定海洋种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4.坚持质量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质量优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在优先地位,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发展目标,推广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尾水处理、热能循环利用等先进设施设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化海洋种业。

5.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发展原则。海洋种业规划与布局涉及到陆域和海域部分,统筹考虑陆海接力,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发展状况,优化陆海资源配置,树立多层次、大空间、陆海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化海洋种业发展意识,构建陆海空间良性互动,海洋种业、养殖、加工、销售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①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海洋种业体系。

②创建保种、制种、繁育设施设备完善,品种选育优良,育繁推广能力强,生产工艺流程先进,技术领先,管理操作规范,高效、节能、节水、节地、减排的现代化海洋种业发展新模式。

③建设成为现代海洋种业先进技术研发、集成、中试、推介的重要平台、实用化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打造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种业基地。

④培育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做大做强做优种业龙头企业,显著提升威海海洋种业竞争力,推动威海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⑤发展智慧海洋种业,集成应用先进技术设施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海洋种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2.2025年目标。

①“2+5+N”现代化海洋种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以海参、海带、牡蛎、扇贝、鱼类等为主要品种,在高区、经区规划建立2处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打造威海北部海洋种业“芯”高地;在荣成寻山、荣成虎山、文登泽库、南海小观、乳山徐家规划建设5处现代化海洋种业园区,打造威海南部海洋种业隆起带;在全市规划建立10处以上海洋种业联合育种基地,以点带面,全面实现海洋种业提升。

②优质苗种繁育能力达到700亿单位,实现海洋种业“倍增计划”。

③加快推进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全市水产原良种场数达到25处以上。

④引进10个以上种业创新人才团队,培育3-5个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主导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⑤集成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尾水处理、智能控制等一批先进设施设备,引导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苗种生产深度融合,提高苗种生产设施和装备水平。

3.2030年目标。

①现代化海洋种业发展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种业园区、联合育种基地功能加强,集聚规模效应显著。

②优质苗种繁育能力达到1000亿单位,在国内影响力更高。

③水产原良种场建设体系完善,原种保存、良种培育能力增强。

④培育5-8个水产养殖新品种,主导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⑤智慧种业进一步发展,海洋种业规模化、协同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

3.2035年目标。

建成5个以上国内领先的协同创新育种平台,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10家以上,5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50强。

现代化海洋种业发展体系完善,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显著,设施设备先进,品种选育优良,育繁推广能力强,工艺流程先进,生产技术领先,信息化程度高,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四、重点任务


(一)重点任务

1.加强海洋种质资源保护。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主要载体,联合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健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强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以及相关技术研发,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强化水产种质资源有效保护,促进水产种质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2.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结合我市现代海洋种业发展现状要求和区域特点,突出薄弱环节,突出主导品种,突出优势区域,强化科企联合攻关,高标准、高质量、高层次新建、扩建、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联合育种基地和现代化海洋种业园区,推动种业向园区集中,实现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打造成全省、全国海洋种业良种繁育基地典型样板。

3.加强新品种培育与引进。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并举,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联合育种攻关,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效集成常规育种技术、前沿生物技术等手段,探索利用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培育有重大市场价值的高产、优质、抗逆的海水养殖新品种以及深远海适合养殖品种。加大现有水产新品种和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力度。

4.加强良种良法体系构建。联合开展群体选育、杂交育种、规模化家系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倍性育种、性控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多种育种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加快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严控病原和疾病的跨区传播。

5.加强良种育繁推广示范。建立健全从场房建设、水质调控、亲本培育、制种育种、苗种扩繁、饵料培养、养殖技术到质量控制全链条良种培育和苗种扩繁生产标准技术体系,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发展。集成应用工厂化循环水、热能循环利用、尾水处理、智能控制、水质在线监测、渔病诊断、节能环保等先进设施设备技术应用,建立高效、节水、节能、节地、减排的陆基精准清洁苗种生产新模式。

(二)重点工程

1.实施海洋种业提升工程。重点支持水产种质保存、良种培育、苗种扩繁车间及相关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绿色高效的良种培育和苗种扩繁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流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平台,提高良种自主研发能力、原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和推广应用覆盖率,为养殖提供优良苗种。

2.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引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威建立分支机构、协同创新中心、联合育种基地、遗传育种中心,以及建设水产原良种场等种业创新平台,积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技术人才,联合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育种制种创新、品种测试评价,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繁育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示范适合水产养殖生物的多种育种方法。

3.实施养殖尾水处理工程。重点支持在海洋种业园区内推动建立统一尾水处理排放系统,实现尾水集中处理、排放。鼓励、指导、推动企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采取过滤、沉淀、净化等方式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开展养殖尾水自行监测或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促进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4.实施智慧种业提升工程。集成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尾水处理、节能减排、智能控制、水质在线检测、渔病远程诊断、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快速检测等先进设施设备,引导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苗种生产深度融合,提高苗种生产设施和装备水平,推进智慧种业、数字种业,提升海洋种业智能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

5.实施生物疫病防控工程。加快构建“1+4+N”渔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立1个市级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4个县级分中心、N个企业疫病监测点,联合开展水生动物疫病发病机理和防控技术研究、疫病检测、业务培训与交流,提升苗种生产疫病防控与突发疫情处置能力。建立完善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机构,配备检疫人员,规范检疫程序,增强检疫设备,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严控病原和疾病的跨区传播。

6.实施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加强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充分利用各级渔业发展资金和涉农资金,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新建、扩建、改造提升种业基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强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和外地企业并购、参股市内种业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海洋种业龙头企业,创造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种业品牌。

7.实施种业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种业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传帮带引领作用,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引进、建设的种业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大高端人才、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鱼、虾、贝、藻、参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综合试验站创新团队作用,加强本地化人才培养和传帮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技术推广水平。


五、发展规划与布局


(一)发展功能布局

坚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产业发展、养殖规模、市场潜力等区域实际情况,开展良种培育和苗种扩繁两方面工作。

1.良种培育区。良种培育方面,规划建设或做大做强做优3-5家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海参、海带、牡蛎、扇贝、鲍鱼、鲆鲽鱼类等主导养殖品种、传统优良品种、全国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制种育种。每个品种不超过2家,给予重点政策、资金支持建设。

2.原种保存区。原种保存方面,规划建设或做大做强做优20家省级以上水产原种场,重点推进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以及相关技术研发。每个品种不超过2家,给予重点政策、资金支持建设。

3.苗种扩繁区。苗种扩繁方面,规划建立一批水产苗种生产场区,重点推进传统养殖、增殖放流、小而优、北繁南养、潜力等五大品种苗种扩繁、示范推广,扩大苗种生产,为养殖提供优良苗种。每个品种不超过5家,给予重点政策、资金支持建设。

(1)传统优势品种苗种扩繁区。海参、牡蛎、海带、扇贝、鲍鱼、大菱鲆、牙鲆等都是我市主要养殖品种,苗种生产优势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规划建立一批苗种培育区,开展苗种扩繁生产、示范推广。

(2)增殖放流品种苗种扩繁区。松江鲈鱼、圆斑星鲽、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梭子蟹、牙鲆、黑鲷、真鲷、半滑舌鰨、黄姑鱼、海蜇、金乌贼等品种,养殖产业规模小,主要用于增殖放流,规划一批区域和支持一批企业,重点开展苗种培育、增殖放流。

(3)小而优品种苗种培育区。绿鳍马面鲀、红鳍东方鲀、花鲈、罗非鱼、海胆、海马、泥蚶等小而优良品种,规划建设和支持一批企业开展其苗种培育、扩繁生产、示范推广。

(4)北繁南养品种苗种培育区。云龙石斑、龙胆石斑、老鼠斑、斑石鲷、条石鲷等可以北繁南养的品种,规划建设和支持一批企业开展优良品种引进、苗种培育、示范推广等。

(5)潜力品种苗种培育区。南美白对虾等国内市场需求大、潜力好的品种,探索联合开展良种引进、选种育种、苗种扩繁生产技术攻关试点,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或者开展苗种后期培育、示范推广,走苗种联合培育之路。

(6)深远海养殖品种培育区。大西洋鲑、虹鳟等适合深远海养殖的品种,结合深远海养殖的发展,规划建设和支持一批企业开展深远海适合养殖品种引进、苗种培育、示范推广。

(二)发展空间布局

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规划建设“2+5+N”现代海洋种业体系,即在威海高区、经区规划建立2处海洋生物育种中心,打造威海北部海洋种业“芯”高地;在荣成寻山、虎山、文登泽库、南海小观、乳山徐家规划建设5处现代海洋种业园区,打造威海南部海洋种业隆起带,在全市规划建立10处以上海洋种业联合育种基地,以点带面,全面实现海洋种业提升。

1.威海北部海洋种业“芯”高地

(1)高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在威海高区双岛湾规划建立1处设施完善、工艺先进的牡蛎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培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牡蛎种业遗传育种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牡蛎优良种质引进、培育。水体达6000立方米,年培育优良牡蛎苗种10亿粒以上。

(2)经区威海海洋生物科创中心。在威海经区滨海新城建立1处鱼类种质资源保存、良种育繁推示范基地,与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大菱鲆、牙鲆、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等优良种质引进、培育。水体3万立方米,保存海洋生物原良种1万单位,构建各类品种家系300-500个;保存活体种质资源品种50-80种,年培育优良苗种1000万单位以上。

2.威海南部海洋种业隆起带

(1)荣成寻山海洋种业园区。以荣成寻山街道为中心,建立荣成寻山海洋种业园区,以鲍鱼、海带、扇贝品种为重点,同时兼顾牡蛎、微藻等品种,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育种、育苗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示范。建设苗种繁育水体达5万平方米,年产海带、龙须菜、微藻等藻类,鲍鱼、扇贝、牡蛎等贝类,以及海参、真海鞘、海胆等各类优良苗种30亿单位。

(2)荣成虎山海洋种业园区。以荣成虎山镇为中心,建立荣成虎山海洋种业园区。以海参品种为重点,主要开展海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育种、育苗、养殖等。建设苗种繁育水体达100万平方米,年产海参苗种10亿单位。

(3)文登泽库海洋种业园区。以文登泽库镇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延伸,建立文登泽库海洋种业园区。以海参(包括白海参)品种为重点,同时兼顾牡蛎、红鳍东方鲀、绿鳍马面鲀、对虾、海马、石斑鱼、半滑舌鳎等品种,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育种、育苗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示范。建设苗种繁育水体18万立方米,年产海参、牡蛎、红鳍东方鲀、绿鳍马面鲀、对虾等各类优良苗种100亿单位。

(4)南海小观海洋种业园区。以南海新区为中心,建立南海小观海洋种业园区。以鱼类品种为重点,同时兼顾牡蛎、对虾等品种,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育种、育苗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示范。建设苗种繁育水体3.5万立方米,年产鱼类、对虾、牡蛎等各类优良苗种5亿单位。

(5)乳山徐家海洋种业园区。以乳山徐家镇为中心,建立乳山徐家海洋种业园区。以牡蛎品种为重点,同时兼顾圆斑星鲽等鱼类品种,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育种、育苗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示范。建设苗种繁育水体6万立方米,年产牡蛎、鱼类等各类优良苗种20亿单位。

(三)具体品类布局

1.海参种业发展布局。主要在环翠北海、荣成成山、虎山、人和、文登泽库、乳山南黄、徐家等区域,规划建立海参苗种培育区,开展海参优良品种培育、苗种扩繁生产,重点支持荣成虎山、文登泽库等区域开展海参新品种培育。

2.牡蛎种业发展布局。主要在环翠北海、荣成寻山、东山、文登泽库、乳山南黄、徐家、海阳所等沿海,规划建立牡蛎苗种培育区,开展牡蛎优良品种培育、苗种扩繁生产,重点支持荣成寻山、东山、乳山徐家等区域开展牡蛎新品种培育。

3.海带种业发展布局。主要在荣成寻山、俚岛等荣成东海岸区域,规划建立海带苗种培育区,开展海带优良品种培育、苗种扩繁生产,重点支持荣成寻山等区域开展海带新品种培育。

4.扇贝种业发展布局。主要在环翠北海、荣成寻山等区域,规划建立扇贝苗种培育区,开展扇贝优良品种培育、苗种扩繁生产,重点支持荣成寻山等区域开展扇贝新品种培育。

5.鲍鱼种业发展布局。主要在荣成寻山等区域,规划建立鲍鱼苗种培育区,开展鲍鱼优良品种培育、苗种扩繁生产,重点支持荣成寻山等区域开展鲍鱼新品种培育。

6.鲆类种业发展布局。主要以经区泊于、荣成成山、南海小观、乳山南黄、徐家等区域为中心,规划建立大菱鲆苗种培育区,开展大菱鲆优良品种选种育种、苗种扩繁生产,重点支持经区泊于等区域开展大菱鲆、牙鲆新品种培育。

7.对虾苗种发展布局。主要在文登埠口、泽库、南海小观、乳山海阳所、乳山口、乳山徐家等区域,规划建立对虾苗种培育区,开展对虾良品种培育、苗种扩繁生产。

8.其它苗种发展布局。海蜇、海胆、单环刺螠、八蛸、金乌贼、三疣梭子蟹等品种布局主要分散在各个育苗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培育海洋种业发展作为各级政府部门重点任务来抓。一是建立领导咨询机构。设立威海市海洋种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推进各项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部门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科研院校种业、养殖、设施、饵料等领域院士、专家组成。各区市建立相应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工作考核评价。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工作考核,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支持。从资金、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海洋种业发展支持,推动海洋种业快速发展。支持海洋种业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研发、良种培育补贴。积极争取上级有关种业等发展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海洋种业领域,加大对海洋种业投入,建立以“财政资金引导,公司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海洋种业投入机制。

(三)加强用地保障。水产良种培育、苗种生产对水文地质环境要求高,需要具有良好的自然海水和地下水资源,水质条件直接决定着水产苗种生产的成败,因此水产苗种生产需要建立在自然海水或地下水资源丰富、良好的区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与保障海洋种业发展建设用海、用地、用水保障,将条件适应的地区优先保障海洋种业需求,发展海洋种业产业。

(四)加强科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种业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鱼、虾、贝、藻、参产业)技术体系、地方综合试验站,以及引进共建的种业创新平台、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积极引进海洋种业创新人才团队,积极组织种业企业与国内外涉种业领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联合育种、养殖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海洋种业产业技术规范、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