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威海市海洋牧场规划(2023-2030年)》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 2023-09-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市海洋牧场在未来一个时期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再上新台阶,我局编制了《威海市海洋牧场规划(2023-2030年)》(征求意见稿)。现将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布,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请提出意见的单位和个人,于2023年10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传真、信函等形式,将意见反馈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渔业与渔政管理科。

通讯地址:威海市统一路420号

电子邮箱:hfjyyk@wh.shandong.cn

传    真:0631-5232296

联系电话:0631-5235029

邮政编码:264200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2023年9月28日


威海市海洋牧场规划

(2023-2030年)


前言

威海市是海洋渔业大市,海岸线长968公里,管辖海域1.13万平方公里,海水养殖面积11.2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连续30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17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05万吨,占64.7%。随着近海渔船转产压力增大,我市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发活海“五个导向”,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海水养殖由近岸向远海、单一向立体、粗放向精致、分散向规模转变。在海洋牧场的示范带动下,海产品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2022年全市海带产量17.7万吨,占全省87.6%;鲍鱼产量3.1万吨,占全省85.7%;牡蛎产量64万吨,占全省50.9%;海参产量4万吨,占全省36.3%,“威海刺参”“乳山牡蛎”“荣成海带”成为知名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海洋牧场带动海上采摘、休闲垂钓、渔家乐等业态快速发展,全市休闲渔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尽管目前我市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统筹规划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突出等问题,制约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市海洋牧场在未来一个时期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再上新台阶,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威海市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威海市自2005年起,开展了一系列以投放人工鱼礁,移植种植海草和海藻,底播海珍品,增殖放流鱼、虾、蟹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3个(数量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个(数量居全省第3位),海洋牧场示范区面积15661.2公顷,海洋牧场建设规模走在全省前列,山东省先后2次召开海洋牧场现场会推广我市做法。

(一)突出政策引领,完善海洋牧场保障体系

在政策保障上,出台《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在空间规划上,制定了《威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规划了总面积106万公顷的可养殖区,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资金扶持上,制定了《支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每创建1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市级财政给予奖励200万元。在风险预防上,制定了《威海市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实施细则》,支持开展藻类、牡蛎养殖风力指数保险,已将总面积30多万亩的海藻、牡蛎养殖区纳入保障范围。在质量体系上,制定的《海洋牧场休闲服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半潜式PE管架平台建造及检验技术规范》是首个海洋牧场平台地方标准,《威海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是省内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法规。

(二)突出效益引领,创新海洋牧场养殖模式

牢牢把握科技兴海发展战略,创新养殖模式,推广新技术,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发展立体养殖。创新实施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藻类、滤食性贝类、投喂性鱼类等按照7:2:1的比例安排养殖结构,在保持水质优良的同时,藻类和贝类亩产量均提高25%。该模式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广,吸引美国、法国、加拿大、挪威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目前,全市立体化海洋牧场养殖面积达到14万亩。二是发展生态养殖。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生态浮漂更新工作,已布设2100余万个生态环保浮漂,减少海上塑料垃圾产生;研发海洋牧场“零排放”净化装置,利用生物降解酶等技术,实现海洋牧场生活污水“零排放”;累计投放人工鱼礁489万空方,构建生态养殖区。三是发展精致养殖。加强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海洋种业发展高地,引进20余个水产遗传育种专家团队,培育出“寻山1号”皱纹盘鲍、“爱伦湾”海带、“海大3号”长牡蛎等14个优良新品种,全市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位于全省全国前列,荣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称号。

(三)突出产业引领,推动海洋牧场跨界融合

始终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活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一是深化与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融合。依托全市958家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企业,聚力打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推动牧场产品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研发的牡蛎肽、即食海带面等系列产品,与初级加工产品相比,平均增值3.5倍,年增产值200多亿元。二是深化与海上旅游产业融合。依托海洋牧场体验馆和海上平台,大力发展海上采摘、观光旅游、户外体验、休闲垂钓、渔家文化传承等活动,积极打造体验型渔业。现已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8处、省级休闲海钓场23处,获评“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三是深化与海洋碳汇产业融合。依托我市贝藻类养殖等碳汇渔业体量大的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洋碳汇领域的探索研究,出台了全国第一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率先完成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制定;爱莲湾海洋牧场是全省首个“零碳”海洋牧场示范点,国内首单海草床和贝类碳汇指数保险在我市落地,海洋碳汇贷获评全省优秀金融创新产品。


二、存在问题


(一)海洋牧场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我市海洋牧场建设多分布在近岸海域,以投礁型和田园型为主,投礁型主要集中在威海荣成和高区,装备型海洋牧场尚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增养殖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养殖方式较为粗放。虽然我市海水养殖产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对养殖海域的承载能力缺少科学评估,对养殖品种缺少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势海域资源未能充分发挥。

(三)关键技术仍需加强。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近年来,我市虽然成立了一批高等涉海科研院所,但在海洋牧场领域的研究较弱,对海洋牧场发展的科技支撑还不足。比如渔业机械化、装备化水平较低,荣成作为全国海带主产区,目前海带夹苗、收割仍然主要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再比如,目前适合深远海养殖的品种极少,亟需在养殖新品种研发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海洋牧场特色不够突出。海洋牧场建设创新不够,建设趋同性较强,类型比较单一,品牌意识比较弱,海洋牧场的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和产品特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海洋牧场全生态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运用和体现不够,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产业特色发展意识有待增强。

三、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海洋渔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发展呈现“硬约束、新结构、多挑战”的新趋势。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出现了刚性约束,用海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传统养殖的作业方式较为粗放,渔业产品“量大值低”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亟待转方式、调结构,因海制宜地构建多类型多品种兼养和轮养新模式。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58号)提出了“促进渔业资源永续利用,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的发展方向;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作出“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重要指示;201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鲁政字〔2019〕12号),建设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这些都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威海市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岸线绵延曲折,拥有良好的天然海域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牧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海洋牧场建设作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是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海洋牧场,不仅能有效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还能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低碳、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海水健康养殖、产业融合、富裕渔民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建设一批布局科学合理、装备水平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产业多元融合、产出高值高效、发展绿色生态的海洋牧场,努力构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近浅海与深远海相统筹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渔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布局,有序发展。统筹考虑近浅海和深远海渔业发展,形成各有侧重、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做好前期海域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有效衔接主体功能区战略、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渔业发展规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等政策,加强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科学规划海洋牧场建设布局,统筹海洋牧场和捕捞业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本地物种及增殖渔业资源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海洋牧场的生态系统功能。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立足海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建设重点、方式和规模,促进海洋牧场绿色发展。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充分考虑各区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论证海洋牧场发展方向,探索多元化建设方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牧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牧场科技研发创新体系,加强绿色环保的现代技术装备集成应用,精细化实施并管理。注重全产业链开发,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多种功能,带动海洋二三产业发展,促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三、目标任务

到2030年,通过创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海洋牧场,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海域特点的海洋牧场发展新路径,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推动我市海洋牧场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1.海洋牧场建设质量显著提高。海洋牧场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海洋牧场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对渔业经济、海洋二三产业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

2.海洋牧场水产品质量安全、供应稳定。将海洋牧场打造成优质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明显见效。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用海与养海并举,使海洋牧场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生物资源有效恢复,海洋牧场环境明显改善。

4.现代海洋牧场建管能力显著提升。强化海洋牧场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高精度、多参数观测站,实现对全市海洋牧场海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生产作业、运营管理等信息数据的分析应用,进一步提升海洋牧场的现代建管能力。


第三章  总体布局


基于我市近海海域地理环境状况、渔业产业特点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牧场特色和建设类型,同时划定禁止发展区。

(一)市区海域

以建设投礁型和田园型海洋牧场为主,适度建设装备型海洋牧场,到2030年,规划建设9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示范海域面积不低于4000公顷,新投放人工鱼礁不少于15万空方,新建桁架类网箱1座,形成以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鱼礁、近岸岛礁鱼类、海藻场、休闲渔业、深远海渔业装备为一体的复合型增殖开发的海洋牧场模式,兼具休闲垂钓功能。

主要分布区域:双岛湾海域、小石岛海域、孙家疃北部海域、褚岛北部海域、阴山湾海域等。

(二)荣成市海域

以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为主,到2030年,规划建设16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示范海域面积不低于7600公顷,新投放人工鱼礁不少于40万空方,形成以增殖型人工鱼礁、鱼类养护礁、海藻场以及鲍鱼、海参、海胆、鱼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复合型增殖开发的海洋牧场模式,具有物质循环-多营养层次-综合增殖等特征。

主要分布区域:荣成北部海域、荣成湾海域、爱莲湾海域、桑沟湾海域、俚岛东部海域、临洛湾海域、王家湾海域、鹁鸽岛海域、苏山岛海域、石岛湾海域等。

(三)文登区海域

以建设田园型海洋牧场为主,适度建设装备型海洋牧场,到2030年,规划建设5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示范海域面积不低于2600公顷,新投放人工鱼礁不少于3万空方,新建重力式网箱300个,以立体、循环、生态养殖为核心,完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更新改造浮漂、筏架等养殖设施,建设深远海渔业装备,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产出多以牡蛎、海珍品为主,兼具休闲垂钓功能。

主要分布区域:靖海湾海域、五垒岛海域等。

(四)乳山市海域

以建设田园型海洋牧场为主,到2030年,规划建设3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示范海域面积不低于1300公顷。以立体、循环、生态养殖为核心,完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更新改造浮漂、筏架等养殖设施,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产出多以牡蛎、海珍品为主,兼具休闲垂钓功能。

主要分布区域:海洋所镇海域、宫家岛海域、乳山南部海域等。

(五)海洋牧场禁止发展区

禁止发展区主要禁止在倾废区、港口、航道、锚地、军事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红线等海域建设海洋牧场。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推进生态化建设

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管理维护单位为载体,重点围绕解决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投放生态型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修复海草(藻)场、开展生态养殖、提升环保设施等措施,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1.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在做好海域底质调查基础上,选择自然条件适宜海域,开展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工程,改善海底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系统。重点推动山东省威海小石岛海域西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省威海双岛湾海域瑜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省荣成靖海湾海域鑫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省荣成鹁鸽岛东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省荣成苏山岛海域靖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省荣成苏山岛海域桃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6个人工鱼礁项目建设,投放人工鱼礁约20万立方。

2.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结合人工鱼礁投放,在小石岛、威海湾、阴山湾、朝阳港、荣成湾、桑沟湾、石岛湾、靖海湾、五垒岛湾、乳山湾等海域,年放流虾蟹、海蜇、鱼类等水产苗种10亿以上单位。

3.开展立体生态牧渔。打造近浅海鱼虾贝藻参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模式,上层实行贝藻兼养,中层实行基于生态鱼礁的鱼虾聚集,底层开展基于藻场、人工鱼礁的底播增养殖,建立立体生态系统,实现完整的生物链构建和自我净化。

(二)推进装备化建设

围绕解决近浅海增养殖压力过大、海洋牧场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充分吸收借鉴“深蓝一号”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长鲸一号”本地特色鱼类养殖等成功的牧场运营经验,突破深远海养殖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牧场养殖技术和装备。

1.推动深远海养殖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发展养殖水体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深远海养殖渔场,其中,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原则上布设在低潮位水深不小于20米或离岸10公里以上的海域,重力式网箱布设海域水深不小于15米。深远海养殖设施设备建设以重力式网箱为主、适度发展桁架类网箱、有序发展养殖工船。到2030年,新建成重力式网箱不低于300个,桁架类网箱不低于2个。

2.选育适合深远海生长的养殖新品系。实施深远海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繁育优良新品种。健全苗种驯化、运输、投放体系,为深远海鱼类规模化养殖提供稳定优质的苗种来源。重点推动威海艾格生物发展有限公司、乳山龙汇海产养殖有限公司、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科合海洋高技术有限公司、文登众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15个现代化水产种业项目。

(三)推进多元融合

围绕解决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发展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集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文化、科普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

1.海洋牧场+休闲旅游。依托海洋牧场体验馆和海上平台,大力发展海上采摘、休闲垂钓、渔家文化传承等活动,积极打造体验型渔业,推动海洋牧场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以休闲海钓为重点,以海钓船和海上休闲平台为载体,按照“投放生态鱼礁、放流恋礁鱼、完善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渔业文化、滨海旅游资源,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衔接,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完善和特色鲜明的“海上度假村”。

2.海洋牧场+精深加工。依托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企业,聚力打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推动牧场产品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研发的牡蛎肽、即食海带面等系列产品,提升海洋牧场养殖产品价值。

(四)加强环境调查与评价

运用现代探测技术开展海洋牧场拟建海域本底调查与勘测,查明水文、水质、沉积物、生物、底质特征与承载力等情况,为海洋牧场区选址、礁体选型与涉及、礁区布局、效果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对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共计197万亩海域开展养殖容量评估工作,掌握水文、水质、生物、沉积环境等主要环境因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采用Dame指标法、Herman模型、EwE食物网模型进行养殖容量评估,提出养殖策略调整建议。

(五)推进智能化建设

围绕解决传统渔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型海洋牧场,建设高精度、多参数的海洋牧场立体观测网,加强对海洋牧场作业状态、资源环境、水文气象等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第五章  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海洋牧场在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环境修复、渔业种群资源增殖、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维系等方面具有综合的生态效益。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工鱼礁区,为大型藻类、附着生物等提供了附着基质,礁区内形成的多样性流场和流态,为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生长、避敌等所需的生息空间。藻类移植及海藻床建设对于修复海底生态环境、解决海域荒漠化问题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底质,还可以减缓温室效应、防止赤潮发生。通过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恢复并提高示范区及其周边海域渔业资源补充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效益

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我国海洋捕捞业正在实施减船转产。海洋牧场建设与减船转产政策密切相关。减下来的废旧渔船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可以作为鱼礁材料,变废为宝;同时,建成的海洋牧场还可以为捕捞渔民提供转产转业出路,有助于稳定转产转业渔民收入,保障渔区社会和谐稳定。此外,以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活动为平台,利用政府引导、社会媒体宣传、扩大公众参与等途径,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倡导树立“人海和谐、人鱼和谐”的理念,能够提升全社会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更加深入人心。

(三)经济效益

根据国内外的海洋牧场建设经验,1空方人工鱼礁区比未投礁的一般海域,平均每年可增加10公斤渔获量。按此测算,本规划期内人工鱼礁投放50万空方,平均每年约可增加2500吨产量,按照主要渔获品种的价格2万元/吨计算,本规划中仅人工鱼礁建成后每年可增加5000万元的渔业产值。此外,海洋牧场建设还可有效带动沿岸地区水产品育苗、养殖、加工、休闲垂钓、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

各区市海洋发展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加大海洋牧场建设力度,统筹做好海洋牧场与海水养殖、休闲渔业、增殖放流等相关产业的协调配合,加快海洋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型升级,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好海洋牧场建设与其他行业用海关系,避免与现有的功能区划和环保要求相冲突。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将海洋牧场规划或建设区域纳入渔业功能区域,为海洋牧场发展留足空间。

(二)完善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办法,创新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和功能定位,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海洋牧场投资与收益相匹配制度,明确海洋牧场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在海洋牧场经营、开发、管理和维护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确保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的前提下,让投入各方获得合理收益。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整合渔业现有的支持政策,在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海洋牧场建设予以重点倾斜。鼓励各区市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在减免海域使用费用、简化审批手续,以及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生态补偿资金、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

加强海洋牧场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稳定、高效的海洋牧场技术研究和支撑团队,在海洋牧场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效果评估、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组织相关科技力量,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对海洋牧场选址、礁体设计、礁区布局、礁体投放、海草床和海藻场构建、增殖物种选择、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科学指导海洋牧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成功经验,带动海洋牧场全面健康发展。

(五)加强海洋牧场后续管理监测

构建海洋牧场实时监测系统与辅助决策技术信息平台,及时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牧场长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机制,全面总结、科学评估、综合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取得的效果,为后续管理、开发利用和继续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加强海洋牧场选址、设计、论证、实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查,严报招投标、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等关键环节,确保海洋牧场建设质量;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和综合考评体系,确保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