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心旷神怡生态蓝—2016 年“海疆生态行”走进威海

发布日期: 2016-05-25 10: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本报记者赵建东
  记者近日参加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2016年“海疆生态行”采访来到山东威海,通过实地考察、聆听介绍、采访,真正认可了那句广告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美
  走进威海,来到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四处可见优美的自然风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岛上地势北高南低,北坡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坡海滩绵延,水清沙亮;道路宽阔,海堤整洁。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钓鱼岛主权馆平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威海公园位于威海湾西侧,大海、树林、绿地、鲜花、雕塑、山石有机结合,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海滨城市画卷。恰巧有一位年轻人正在海边垂钓,记者了解到,他是外地来威海打工的,闲暇时间常常来钓鱼。他告诉记者,这里水质不错,鱼很多,每次来钓鱼都会有收获。
  沙滩,是威海一道别样风景线。不管是在九龙湾、南海金滩,还是在五垒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大乳山海洋公园,美丽的沙滩都有着优美的线条,与碧波相映,与花树相衬,令人心旷神怡。
  未到海驴岛,关于它的美景和传说已经听闻很多。记者乘坐小艇在微微的春雨中渐渐靠近海驴岛,成群的海鸥翩翩飞舞,似乎在欢迎远来的客人。
  西霞村村民梁军党告诉记者,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得好,每当岛上芙蓉盛开的时节,许多海鸟在此孵卵育雏、生息繁衍,白鸟与红花美不胜收。据不完全统计,岛上仅世界级珍稀鸟类黄嘴白鹭就有近2000只(全世界仅3000只左右),且全部属于野生自然状态。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卷。威海市副市长傅广照说,威海去年“蓝天白云”天数达342天,森林覆盖率达42.2%,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60%,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清洁和较清洁海域达100%。
威海为什么这么美?
  威海市强化生态立市、海洋强市理念,立足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坚持陆海统筹、市域一体、环海发展,突出海的特色、发挥海的优势、做足海的文章,大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环境优良、海洋文化繁荣的良好格局。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马端兴介绍,坚持最科学的区划规划、坚持最生态的海域利用、坚持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坚持最积极的涵养修复、坚持最有效的组织协调,是威海生态兴海的主要做法。
  威海市先后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海域专项规划、海洋产业规划。2004年,《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编制出台,将全市1046平方公里海岸带全部纳入规划范围,确定了“阳光海岸”“自然海岸”“发达海岸”的目标,把海岸资源划分为12类,形成了由政策管制、分岸段管制、用地管制和重点管制区强制性管制等组成的体系,保证了海岸资源保护开发与全市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的一致性。组织编制了《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海岛保护利用规划》等,形成了系统、完整、科学的海洋区划规划体系。威海还分别制定了《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渔业振兴规划》《港口建设与海洋运输发展规划》等,形成了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马端兴介绍,威海采取海域资源保护性利用、海洋产业园区化布局、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式使海域达到最生态的利用。比如,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围填海等改变海洋自然属性较大的项目;引导海洋产业项目向园区和基地聚集,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先后培育了12个特色园区;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引入市场定价机制,大力推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提高海域资源使用效益。(下转2版)
  宁可少开发、不开发,宁可慢发展、缓增长,也不破坏海洋资源、不损害海洋生态环境,这是威海发展的基本理念。对用海项目限制性进入,使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更加严格,威海先后拒绝了总投资28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推行陆源污染排放和排放标准“双控”制度,实现了总量控制、达标排放,使得工业污水直排口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河流入海口环境功能达标率均为100%。通过综合整治、植树造林、修复湿地、恢复植被等方式,建设了200多公里的清洁沙滩、上千公里生态廊道和30多个公益性海滨公园,有效保护改善了海洋生态,拓展了发展容量。
  威海还对海岸带资源实行全区域、全方位、全过程保护、修复和提高,采用“拆一块、修一块、保一块、增一块”的方式,增强海岸带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将与规划不相符的近海养殖、低端制造项目等逐步搬迁、拆除,对遭到破坏的岸线资源积极修复,严格保护生态脆弱区、禁止开发利用区,通过工程、生物等技术手段,增加海洋生物资源量……一系列做法取得了天蓝、海美、滩净的实效。
治理海洋垃圾重在防控
  在海洋垃圾治理上,威海有着独特的方式。马端兴介绍,威海从抓源头管理、抓屏障建设、抓综合管理、抓无害处置等方面防控海洋垃圾。
  为了防控陆源垃圾入海,威海推行强化市域一体的垃圾清运处理做法,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村居每10户配备一个垃圾桶、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每座转运站配备两台运输车,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同时,威海建设了12处建筑垃圾消纳场,总容量达5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入场率达100%。威海还多次开展海水养殖场育苗场渔港码头综合整治,制定环境卫生评级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出台激励措施。
  威海突出生态防控,加强沿海、沿河生态屏障建设,对全市381条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推行河道分段管理,并采取公益绿化和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在沿海建设绿化带、山林、沿海防护林、河道护岸林等于一体的生态廊道,消减垃圾入海。
  在防控海域垃圾侵害方面,威海建设了30多处滨海公园,杜绝沙滩烧烤等行为,配备了2000多名管护员,对总长度300多公里的滨海公园、沙滩,实施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对船舶垃圾严格管理,有效应对黄海南部浒苔侵袭。
  威海十分重视防控二次污染,先后投资40多亿元,增建1处大型综合垃圾处理厂和6个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点,对从城乡及海上收集的垃圾筛检、分类、焚烧,能回收的回收,不能回收的全部进行无害处理。
  2015年,威海与美国纽约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在海洋垃圾防治方面取得新进展。
  “威海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优势明显的海洋城市、风光宜人的旅游城市、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打造海洋强市。”傅广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