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日报:休闲渔业“钓”出广阔前景

发布日期: 2017-08-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威海市以新技术新业态促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休闲渔业“钓”出广阔前景

海洋是威海市最大的经济优势,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5%。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渐减少、海洋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日益显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铿锵步伐中,我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聚创新要素,向科技要潜力、向远洋要资源、向业态创新要未来,不断实现由渔业大市向海洋强市跨越。

驶向深海

向远洋要资源

8月18日,在位于荣成的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现场,大型机械正在海上紧张施工,水产加工区、鲜活拍卖区、冷链物流区等大片厂房已经建设完成,国家级大港雏形已现。

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项目规划分为精深加工、中心渔港、交易市场、综合服务等四大功能区,采取“互联网+、海洋+、标准化+”的运作模式。

近年来,我市推进渔业资源开发由近岸浅海向深海远洋拓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打造海洋生态牧场,成为全省海上粮仓建设核心区。

“威海全市专业远洋渔船发展到370艘,总体规模占全省80%,作业区域拓展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以及加纳、所罗门等20多个国家管辖海域,目前正积极推进投资30亿元建造6艘南极磷虾捕捞船的项目。”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在国外重点建设的5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全部由我市企业承建。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至7月份,远洋渔业产量17.9万吨、产值19.6亿元,保持稳定。

创新引领

深挖海洋附加值

近日,在好当家野生刺参深加工基地的标准化车间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紧张忙碌着。

这家以海参产品被消费者熟知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配送—销售的“一条龙式”全产业链,不仅让海参质量全程处于掌控之中,而且通过深加工,大大提高了海参产品的附加值。

曾经,威海市一些企业海产品加工主要采取“腌晒冻煮”的方式,产量大、效益低。面对窘境,我市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合力向科技要效益。

围绕海洋经济产业类别,我市建立海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服务等专业孵化器,搭建了海洋科技产业项目孵化基地、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公共平台,创建全国海产贝类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及相关领域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42家。

好当家集团等企业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高校院所组建了全国首家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船舶骨干企业与29家单位共同组建山东船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龙头企业领头雁作用日益显著。

这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成为渔业转型升级的坚强后盾。“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0%提高到65%以上。

深耕细作,海产品从只吃肉,向吃整只、吃细胞转变,海洋生物产业风生水起。迪沙药业、好当家、百合生物等企业研发的胶原蛋白、深海鱼油、海参多肽等海洋保健品及海洋生物药品,进入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威高骨科利用海洋贝类和海洋多糖研发生产人工骨,打破了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国际垄断。

今年6月份,威海市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入选“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并获中央资金3亿元,将有力促进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

培育渔业新业态

在海上平台休闲垂钓、乘着游艇观光采摘、通过智慧监控观察海底世界……8月18日,在荣成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这种立体式、体验式、互动式亲海休闲游,吸引游客络绎不绝。

该牧场位于荣成寻山街道爱伦湾海域,自今年7月下旬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这是我市推动海洋产业由一二产为主向产业融合发展跨越的范例。

今年5月份,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意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科普等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1/10;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达到19处,占全省40%;12处海洋牧场观测网建成运行,占全省60%。

据了解,威海市以全域旅游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以滨海民宿、海洋平台为主打的体验式深度游,初步构建起集海上生产、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如今,威海市成功创建4处“中国十大海钓基地”、17处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3处省级休闲海钓船研发制造基地,休闲渔业产值年增长20%以上,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休闲渔业之都”。(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