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日报:记威海荣玛渔业董事长殷辉武

发布日期: 2017-08-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威海网讯 (记者 王璐瑶)威海的远洋渔业始于1991年,当年,荣成龙须岛渔业公司派出两艘441千瓦拖网渔船赴斯里兰卡作业,迈出了发展远洋渔业的第一步。

威海荣玛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辉武曾拥有亚洲最大的拖网加工船,经历了威海远洋捕捞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曾在市场骤变时毅然转型。现如今的他,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潮中,正为企业未来发展谋划新的蓝图。

殷辉武是荣成市人和镇人,1983年,刚满20岁的他踏上工作岗位。1994年,不甘于在工厂里平淡度过一生的殷辉武跳槽到中水荣成渔业钢丝绳厂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工厂生产的钢丝绳是拖网作业渔船的必备物资,“当时,远洋捕捞行业市场全球发展前景巨大,工厂的钢丝绳供不应求,远销南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殷辉武说,而与此同时,威海的远洋捕捞正在经历着最初的起步期。

1998年,在新一轮“下海潮”的席卷下,殷辉武辞去稳定工作,开始从事海产品贸易,并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

殷辉武不是一个“安分”的人,2006年,他从荣成搬到威海市区,在这里,他重新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注册公司、买大型拖船,开始远洋捕捞。

殷辉武也没有想到,新的事业起步之初,机缘巧合,他一个“大手笔”就收购了亚洲最大的拖网加工船。这艘名为“维多利亚”号的大型拖网船买自俄罗斯,拥有8000马力、9814总吨的庞大规模。从赴俄看船到最终船抵达石岛港,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殷辉武的企业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购置如此规模大型拖网渔船参与远洋捕捞的民营企业。

2007年3月20日,殷辉武的“维多利亚”号赴东南太平洋远洋捕捞,经过一年的远洋作业,归航时收获满满,渔获市值约1.2亿元,这使得他对远洋捕捞行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然而意外总是突如其来,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这个南美洲国家的地震搅动了全球远洋渔业的发展,由于地震改变了海况,使得之前的渔场消失了,给全世界的远洋捕捞行业带来惨重损失,殷辉武仅那一年就亏了5000万元,威海很多和殷辉武一样的远洋捕捞公司同样面临巨大市场危机。

这场重击让殷辉武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行业。2010年以后,威海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威海市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幕也已经拉开,威海的远洋渔业产业化体系日趋完善,作业船舶逐步从小型传统拖网渔船向大型现代化专业船舶转变,经营方式也从单一捕捞逐步向捕捞、加工、贸易综合经营转变。

“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给远洋捕捞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殷辉武说,当时他认准了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外市场价格上行的鱿鱼市场行情,将远洋捕捞的重点转为钓鱿。

2013年,殷辉武的三艘65米长、910总吨的专业钓鱿船下线。2015年,他又先后购进5艘74米长、1300总吨的专业钓鱿船。

目前,依托这8艘船,殷辉武的公司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个亿,船只数量占全市总规模的五分之一,成为威海远洋捕捞行业的龙头企业。

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赋予了新时期威海渔业发展新的定位、新的目标和新的使命。2017年6月13日,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关于批复威海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的复函》,威海市等7个城市共同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将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重点支持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两大产业发展,加速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在殷辉武的企业未来规划中,也有这样一个创新蓝图。“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这样的远洋捕捞企业亟须延伸链条,形成集捕捞、运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推动渔业生态文明,这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掘金点。”殷辉武说。

殷辉武的“远洋梦”,正伴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步伐,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