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日报:从浅蓝驶向深蓝

发布日期: 2017-09-11 08:4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对于30年前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来讲,近海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才刚刚起步。

——海,是这座城市梦想开始的地方。

30年里,引领全国五次海水养殖浪潮、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蓝色产业链茁壮成长。

——海,是这座城市财富的源泉。

30年里,成功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成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个“中国渔业休闲之都”、“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

——海,是这座城市筑梦的基石。

2016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1124亿元,对GDP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全市水产品产量较1987年增长5.4倍,稳坐全国渔业大市头把交椅;海洋与渔业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威海正由传统海洋大市向现代海洋强市稳步迈进。

30年间,最熟悉的那片海,已从浅蓝驶向深蓝。

启航

——蓝色变奏踏浪而歌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威海,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宁上南山当驴,不到北海捕鱼。”

时空转变,情随事迁。如今越来越多的威海人在子女谈婚论嫁时,却要打探一句“家里是不是沿海村?”渔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吃香的人。

一个“渔”字,诉说着威海30年的“蓝色”过往。

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认为,平凡的土地会把人束缚住,唯有大海挟着人类超越思想和行动的局限。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威海30年的海洋发展史。

当一个个“泥腿子”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这个城市的命运在悄然改变。

地级威海市成立第二年,荣成市斥山渔业公司成立,旱鸭子王玉春成为总经理。走马上任,他对船员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不管我这个总经理下没下过海,渔业公司都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那些如何组建船队、统筹队伍的艰难不必赘述,一年后,荣成市斥山渔业公司的总收入突破400万元,实现纯利润166万元。“旱鸭子闹海”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的荣成市斥山渔业公司,是威海渔业版图上的一颗新星。在一段时期内,近海成为我市掘金海洋的主战场。群雄逐鹿,带动了海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等产业同时发展,为地级威海市积累了原始的经济财富。

随着近海资源的逐渐匮乏,威海渔船驶向了更加遥远的海域。

1991年11月,我市两艘渔船赴斯里兰卡作业,实现远洋渔业零的突破,“远洋模式”随机开启。

之后的9年间,远洋船队尝尽了各种苦楚。直到2000年12月24日,骤然轰响的礼炮把沙窝塆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写着“热烈欢送金远首航大西洋”的大幅彩带随风飘扬。

50天驶入大西洋,整整10个月才返航回到故乡。远洋牧海之苦,不言而喻。然而,带来的经济收入则让人欢呼雀跃,捕捞再次成为渔业的收入大项。

瞄准远洋、压缩近海,坚持造大船、走出去、拓空间、建产业,远洋渔业突飞猛进、跨越发展……从1991年至今,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稳稳把住渔业发展的航向。

从陆地走向海洋,需要的是果敢。从海洋回归陆地,需要的是智慧。

7年前,一向不关心时政的荣成市人和镇渔民老王听说了“蓝色经济”这个词。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老王满脑子都在围着“蓝色经济”打转儿。

经过思想挣扎,老王毅然将一对260马力的渔船卖掉,与人合股投资购置大马力渔船。在等待渔船建造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与人合资承包了一片300多亩的海区,从事海带、裙带养殖。

“蓝色经济”的表述最早出现在2009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构想初次被提出。

3年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此时,威海市委、市政府也在思考:该以何种姿态竞逐蓝海?

志当存高远,只有坚持高起点谋划,方能与全省乃至全国的蓝色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相契合。

2012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定调——突出海洋经济,积极培植蓝色产业,坚持产业先行,加快形成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先后出台了《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关于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弃船上岸,不仅没有砸了饭碗,反而鼓了腰包。经过几年发展,老王的养殖越做越好。与此同时,他与人合资投入的大马力渔船也顺利投入使用。养殖、捕捞“两条腿”走路,让他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

再看那个29年前组建船队打渔的斥山渔业公司,已经成为海陆两栖发展的行业巨头——赤山集团。10万吨级冷链物流中转库,鱿鱼加工量占到国内总量的30%以上,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企业。

最近5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大项目为抓手,坚持以海洋优势产业为主导,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积极抢占蓝色产业新高地,开启了从浅海到深海发展的“蓝色大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专业远洋渔船发展到370艘,约占全省远洋渔船总数的74%,实现年产量37.1万吨、产值44.1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推进海水增养殖持续健康发展。海水养殖面积由1987年的30万亩,发展到2016年的120万亩;产量由1987年的14.2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163万吨。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年来全市船舶修造业深陷困境。

是危机,更是转机。市委、市政府鼓励黄海造船等骨干船企做精做强,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

7月13日,黄海造船为连云港港口建造的中韩航线“和谐云港”轮顺利下水。重新起航的黄海造船凭借豪华客滚船优异的产品性能和良好的建造质量,在国内外船舶市场上再次打响品牌。

俯瞰威海近千公里的黄金岸线,一场以“蓝色”为主基调的发展浪潮已经蓬勃兴起,奏响了“扬优成势、跨越发展”的强劲旋律。

逐浪

——蓝色经济风生水起

如果在威海的“蓝色”发展史上标注时间轨迹,会发现,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纵深推进的“立体圆弧”。

在这个“圆弧”的一个个关键拐点上,创新成为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突破,最终完成从粗放到精深、从单一到全产业链的强大助推器。

现场答辩、公布成绩,进入公示阶段,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基本尘埃落定……6月2日,对于威海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心情很激动,也很紧张。”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刘缵延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

后来得知,威海在所有13个参评城市里,各项标准总分第一,刘缵延才露出微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时,和威海同台竞争的城市有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宁波等,光靠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等条件,威海怎么能和全国一线级别高、底子好的城市相提并论。

然而,刘缵延坚信,在这次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评选中,威海赢在了创新上。

破旧立新,才能扬帆万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渐减少,海洋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整合不足、海洋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日益显现。

从不怨天尤人的威海人坚信:想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

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站位,确立了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发展思路——向科技要潜力、向远洋要资源、向业态创新要未来。

时光回溯到1994年,荣成市蒲家泊渔业公司的当家人许振国走进位于北海道南岸的函馆市场,扑面而来的视觉轰炸让他猝不及防。一排排的货架上,包装精致的海带卷、海带丝以及各种海带食品琳琅满目。再看半干海带的价格,冲击波来得更加强烈——每斤真海带折合人民币70多元。

“老天爷,难道这里的海带放了金箔么?”许振国对海产加工的自信被“一拳击碎”。

痛定思痛,他知道公司的海带蕴藏着惊人的升值潜力。

贷款建冷库,挺进深水区拓展养殖面……不同规格的海带新产品相继诞生。

同时,许振国也从年产量5万吨的鳀鱼身上,看到另一个宝藏——“生命之油”DHA,他给新产品取名“鸿洋神”。近20年里,小小的胶囊改变了整个企业乃至行业的命运,“鸿洋神”生产的深海鱼油成为全世界此类保健品的主要成分。

“鸿洋神”的故事演绎了全产业链成长的“威海逻辑”。海产品资源换了一种“吃法”,海洋生物产业因此风生水起。

30年来,在“蓝色经济”的第二产业中,海产品精深加工快速提升。迪沙药业、好当家、百合生物、达因药业等企业研发的海洋保健品及生物药品,进入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威高骨科利用海洋贝类和海洋多糖研发生产人工骨,打破了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国际垄断。

瞄准全产业链驱动大发展,围绕加工保鲜和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综合利用,加速打造海洋食品产业和海洋医药产业集群,海产品加工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今年4月,荣成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院士袁隆平签订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鸿德科技凭借国际领先的海洋生物高纯度氨基酸提取技术,成为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千公斤攻关”项目的战略合作伙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将海洋渔业这一传统产业升级为优势产业,深入实施“海上粮仓”工程,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方向,全面改变捕捞、养殖、生产加工领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016年,全市水产加工企业由1987年的3家发展到936家,增长了311倍;年加工能力由1987年的8万吨发展到522.5万吨,增长了64.3倍;实现年产值783亿元,精深加工比重达到80%以上,初步建成以海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渔业经济区。

不仅海产品有了新吃法,海洋装备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敢向世界先进“叫板”。

以迪沙海洋生物、百合生物为代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走向高端。双轮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泵,使得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威海中远科技开发的压载水管理系统,处理速度、安全系数等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成功打入德国、日本、希腊等国外市场;光威复材的海上风电碳梁产品击败日本东丽公司,成为世界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的供应商。

建平台,聚人才,充分激发海洋新功能。目前,我市共创建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119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企业技术中心24个,重点实验室10个,院士工作站3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个,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8个,与40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全国唯一的浅海综合试验场也落户威海。

威海的创新之路从未止步。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再次吹响了远航的号角,深入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统筹配置海陆生产要素,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新区,打造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全面推动养殖、捕捞、加工、造船等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洋装备、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涉海产品交易平台。

——加快建设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等创新平台,打造海洋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

守望

——蓝色海洋永保纯净

日前,环保部对外发布《2016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16年6月至9月,环保部曾对全国27个主要海水浴场开展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海水浴场水质均为优的共有4个,分别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厦门黄厝浴场、三亚大东海和亚龙湾浴场。

三面环海,海洋国土面积11449平方公里,海岸线近千公里,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生态优势让威海的旅游风景独好。每年7月到10月,能在碧蓝的海岸线上撒个欢儿,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求。

最初爱上威海的理由,往往是湛蓝的天空和大海。可在地级市建市之初,威海也曾接到生态“黄牌”。

1989年,蓝色的海洋变了色,渤海突发赤潮。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速,威海也同所有沿海城市一样,感受到海洋环境逐渐恶化的巨大压力。

痛定思痛,决策者作出清晰的判断——依循昨天的发展途径,永远无法到达美好的明天。只有把靠海吃海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威海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保证。

市委、市政府超越狭隘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胆识和勇气,为父辈还债,为子孙蓄福。

2004年,我市编制了《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将全市海岸带全部纳入规划范围,确定了“阳光海岸”、“自然海岸”、“发达海岸”的规划目标。

时隔4年,全国首个地级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出台,在威海厚重的“海洋词典”里,“海洋伦理”和“海洋道德”首次被提出,大海的格局和胸怀在此凸显。

由此发轫,2012年,威海市被国家海洋局授予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自然岸线保有率达6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海海域水质达标率100%,连续多年为全国海水水质最佳。

成绩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涉海项目,实行严格的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近年来,我市先后拒绝了总投资280多亿元的项目,腾出有限的海洋资源,发展优质海洋产业。

“把最好的岸线还给自然,把最美的海景留给市民。”市委书记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这句话。

随着近海养殖业发展,一些海域海岸遭到侵蚀,沿海构筑物遭到海浪破坏。为改变这一局面,威海湾养殖设施清理整治、市区近海养殖清理整治及九龙湾岸线整治修复等40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如火如荼进行,累计修复岸线70多公里。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好坏最直观的考量标准。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在国内最大的种群越冬栖息地。海驴岛上,每年4月到10月,数以万计的海鸥等海鸟在岛上孵卵育雏,近2000只世界级珍稀鸟类黄嘴白鹭在这里繁衍生息。2012年,我市入选首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海洋生态保护的“威海经验”声名鹊起。2015年,在防治海洋垃圾列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威海市与美国纽约市缔结为“伙伴城市”,分享减少垃圾流入海洋的治理经验。

同一年,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大会提供的专题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中,将威海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作为生态修复的典型向国际社会介绍,共享海洋生态治理经验。

红瓦石房,家家户户院前盛开着鲜艳的玫瑰花。这座不到66户居民的小岛,因为2014年的一档亲子节目而名声大噪。从那一年开始,大半辈子捕鱼为生的鸡鸣岛居民王林,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一个农家乐,给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并带着游客出海体验打渔,每年收入几万元。

2015年,威海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休闲渔业之都”。让王林更加开心的是,最近几年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展,鸡鸣岛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

7月,贵州游客欧腾带着家人来到泓泰桑沟湾海洋牧场,体验钓鱼、赶海、吃海鲜的夏日海滨之旅。欧腾感叹:“以前只知道看海,真不知道海还有这么多的娱乐项目。”

4年前,荣成泓泰桑沟湾海洋牧场经理林增源在原先的海上养殖基础上,发展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入夏以来,海洋牧场已接待5000多名游客。曾经的“船老大”变成“导游”。

林增源眼里的“海洋牧场”,就是利用交通便捷的清澈海域,做活休闲渔业观光旅游。7月,全省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在荣成召开,提出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80-100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将海洋牧场和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相结合,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新亮点。

说起烟墩角,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大天鹅。如今,烟墩角附近海域实施了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同时完成450万尾黑鲷和450万尾黑鲪苗种的增殖放流。在海洋牧场建设进程中,烟墩角借助自然景观和传统渔村优势,大力提升海洋农牧化水平和休闲渔业发展层次。

日前,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威海是全省海洋牧场发展的重点区域,建设投礁型、游钓型、底播型、田园型和装备型五种类型的海洋牧场。

划出有序使用海域“红线”、全力修复保护黄金海岸线、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丰富海洋生态……回顾过往,更能理解威海的“生态立市、海洋强市”发展战略中,为什么“生态”在前、“强市”在后。

转瞬三十年,这片海已然大潮奔涌,发挥海的优势、突出海的特色、做好海的文章,沿着“和谐海洋、生态海洋、富饶海洋、智慧海洋”的航向,蓝色威海航母从浅蓝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