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条渔船来回穿梭,70余名工人身手敏捷……5月9日的青鱼滩码头风景无限,随着最后一批笼子下海,寻山集团有限公司南下越冬的300多万粒“鲍鱼娃”就全部回家了,平静的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再次热闹起来。
苗条南下,丰腴北归。几天前货船刚到,有着20余年养殖经验的寻山集团育苗分公司负责人孙东一打眼一瞧,就知道这批鲍鱼的长势不错。随便抓起几只胖乎乎、圆滚滚的鲍鱼用卡尺一比,幼鲍维度“翻倍”,从二三公分长至5公分长,大鲍也是每头至少长了2公分。
“鲍鱼也是大的吃小的,所以回家后第一件事是要给他们‘分家’。”孙东一介绍,鲍鱼“回家”之后,他们要对其进行分拣、筛选,再运到青鱼滩码头,通过舢板运往海上养殖区。这是一年中孙东一和工人们最忙碌几天,每天早晨6点钟就开始将前一天分装好的鲍鱼下海放笼。
这批南下回来的300多万粒鲍鱼苗及200万粒半成品鲍鱼,均为寻山集团自主研发的杂交皱纹盘鲍,不仅颜值高,而且价格好。孙东一笑着说:“以前说鲍鱼不过成山头,我看现在荣成鲍鱼南北转场成势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鲍鱼就成为出口水产品中价格最高的海珍品。但在当时却流传“鲍鱼不过成山头”之说——鲍鱼只能在成山头以北的大连等地海域养殖存活。
荣成人偏偏不信这个邪。当时的寻山渔业公司就下定决心在荣成养殖鲍鱼,先后七次对接大连水产研究所,与全国著名的“鲍鱼大王”赵洪恩合作进行鲍鱼人工养殖试验。终于在1991年,随着16万粒鲍鱼苗在荣成爱伦湾繁育成功,“鲍鱼不过成山头”从此成为历史。
实现规模养殖后,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水温。有着“软黄金”之称的鲍鱼很“娇气”,在12℃至25℃之间适宜,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大量死亡。
1999年起,寻山集团根据南北温差,成功探索出了“北鲍南养”技术。2004年,寻山集团率先在福建莆田建立养殖基地,引领了鲍鱼“南北转场”、冬夏对调养殖模式。
就这样,每年11月初,荣成将鲍鱼苗和半成品鲍鱼运往福建越冬,次年5月回到荣成海域养殖,11月份再次南下,等到第三年5月回到寻山海域养殖半年,历经3年4次转场,鲍鱼苗方能长成成品。
随寻山集团的鲍鱼一起回来的,还有莆田当地360万粒鲍鱼,这些莆田鲍鱼来荣成“避暑”也已经很多年了。它们在5至11月份转场荣成,可以规避南方的台风、赤潮等带来的风险和污染。
俚岛镇有着“中国鲍鱼名镇”之称,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年产值23亿元。在俚岛,450余万粒南下鲍鱼也在陆续“回家”。
俚岛镇副镇长闫威波介绍,北鲍南养技术不仅降低了鲍鱼养殖成本,也提高了鲍鱼越冬成活率,南北转场至少缩短了半年以上的养殖时间。
以鲍鱼为主材,俚岛镇正做一道“海洋大餐”,利用“俚岛鲍鱼”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集群效应,提升特色海洋产品品牌影响力。
荣成鲍鱼养殖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首位。2017年,荣成市年产鲜鲍7038吨,占山东省的90%、全国的17%。去年秋天,约有1520余万粒荣成鲍鱼南下,目前已回归近600万粒。预计6月初,所有南下鲍鱼将全部北归。(本报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张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