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在山东考察。他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
荣成作为海洋经济大市,近年来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三次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为荣成加快实现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开创突破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坚实支撑。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更是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
早在2005年,我市就充分挖掘现代渔业三产属性,全面开启海洋牧场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着眼于打造海洋渔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业内人士认为,应理性认识并科学分析海洋牧场建设中出现的隐忧,尤其是针对人才和技术保障不到位、后续资金筹措难度大、配套体系跟进迟缓等问题逐个破解,统筹安排,以优化管理植入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藏粮于海”的荣成版本
我市的“海洋牧场”建设极具远见性和创新性。我市海岸线长500余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浅海滩涂15万亩,沿海分布10大海湾、50个大小岛屿,发展海洋牧场条件得天独厚。在海洋牧场建设上,我市立足良好的渔业基础,突出“生态、创新、富民”三大理念,大力建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藻场移植”为主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全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先后投入40多亿元,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已培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家、省级海洋牧场11家,基地总数居全省县级首位。截至2017年,我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收入34亿元,带动渔民增收6.5亿多元。
——高点规划,布局基本合理。按照“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理念,我市科学规划了北、中、南三大海洋牧场板块,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北部,以西霞口、烟墩角、成山鸿源等企业为重点,以人工鱼礁投放和海洋环境改良为特色,打造游钓型海洋牧场;中部,以威海长青等企业为重点,以苗种培育、海珍品增殖为特色,打造科技型海洋牧场;南部,以好当家、东楮岛、泓泰等企业为重点,以立体、生态、循环养殖为特色,打造田园型海洋牧场。我市的海洋牧场建设布局与山东省要求的“一带”“六化”紧密呼应。
——龙头带动,建设步伐加速。我市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推动,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向海洋牧场领域集聚。根据海洋牧场资源特点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的模式,通过规范海域使用管理,将分散的海域集中起来,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集聚高效全面发展。长青海洋牧场,建设了10万亩优质高效海洋牧场示范区,形成海珍品育苗繁育、海上生态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休闲旅游4大产业基地。西霞口海洋牧场,打造集名优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建设生态、高效游钓型海洋牧场5万亩,包括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养殖观光、特色海钓体验等5个功能区,海洋生物集聚度提高了5倍,投入产出比达到1∶13。
——完善配套,发展趋势良好。我市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和最大优势,大力开展“人工鱼礁+增殖放流+藻场移植”海洋生态修复,组织实施人工鱼礁项目14个,投放大块礁200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礁及船礁等生态礁250万空立方米;建设省级增殖站9个,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蟹、蜇等苗种15亿单位,移植大叶藻2亿余株,近岸礁体藻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力夯实了海洋牧场、休闲海钓产业发展基础。高标准建设“一厅一室一院一馆”(展示厅、控制室、研究院、体验馆),长青、好当家等8家海洋牧场建成水下观测系统,实现海底环境“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泓泰、东楮岛等海洋牧场投资4500万元,增上30个海上休闲和特色旅游平台,建设了集管护、补给、观光、垂钓、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休闲乐园”。
弥补“短板”须突出问题导向
海洋牧场建设,是传统海洋渔业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置身新常态,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须客观剖析全市海洋牧场发展中的隐忧和“短板”。
——建设布局有待优化。不久前出台的《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年至2020年)》提出了优化海洋牧场结构,打造“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并划定禁止发展区。从荣成千里海岸看,牵涉到我市的不少。为吸取陆地观光农业同质发展、一哄而上、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教训,我市应针对当前存在的海洋牧场建设缺少“顶层设计”、忽视投资主体的进入标准约束等问题,研究具体的管理措施,从海洋牧场建设的初期就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简单套用一种模式而导致的重复投资、产品与服务雷同等现象,适应海洋牧场个性化消费的大趋势,形成北、中、南互补呼应,一体化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要素保障亟待强化。人才是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因素,资金是海洋牧场持续发展的血脉。记者在调研时发现,我市的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着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不仅缺少管理、专业营销、安全救护等人才,而且由于对海洋牧场认知的不足,也缺乏普通的职业渔民。由于海洋牧场建设一次性投入大,持续投入强度高,配套条件要求严,除部分大企业能够自我保障外,一般企业难以承受,靠银行等单一渠道支持,成本高、周期长,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进度。建设一个集聚海洋旅游、现代渔业、新能源、海洋科研、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多功能海洋牧场,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资金支持迫在眉睫。
——管理措施有待跟进。我市的一些渔企在进行海洋牧场建设时发现,并非所有的海域都适合于海洋牧场建设,一些已经实施人工投礁的海域出现了鱼群消失的现象,说明海洋环境综合评估必不可少。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我市取得了良好的固碳成果,若能进入碳交易市场,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这项工作缺乏专业机构的支持,亟待通过政产学研予以协同推动。由于各级高度重视安全生活管理,加强海洋牧场从业人员培训也摆到了议事日程。相关平台建设等尚缺乏标准支持,亟待管理部门服务、指导的及时跟进。由于土地、岸线供给不足,服务配套设施保障能力较低,海上消费欲望强烈与陆地保障困难形成鲜明的反差,加剧了海上火爆与陆地的冷清“冰火两重天”的现象,留不住客人的问题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