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向全球推广 “叠叠乐”养殖的三赢奥秘

发布日期: 2025-09-21 09: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 本报记者 陶相银
  在荣成爱伦湾海洋牧场,海带、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在上层生长,鲍鱼、扇贝等贝类在三四米深的中层成长,海底则是以修复海洋生态为主的人工鱼礁,繁茂的海草间生活着海参、海胆、底播鲍鱼……这种类似于“叠叠乐”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给当地带来亩产增收超26%的经济效益,也让海区重现鱼虾成群的蓬勃生机,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这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方共赢的生态养殖模式,为全球海洋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季无闲田

亩产效益提升26%
  秋日的爱伦湾海洋牧场,成群结队的养殖船在养殖区内往返穿梭。
  9月15日,赶在新一轮风雨来临前,养殖工人收割完了今年最后一茬龙须菜。“今年丰收,总共收割了10万吨左右。”寻山集团养殖公司经理王德春介绍,从4月份开始收割海带,每收割完一批海带就继续在海带养殖筏架上养殖龙须菜,“龙须菜长得快,夏季15到20天就一茬。9月份收割完龙须菜,11月就又开始养殖海带了。”
  海上四季无闲田。近年来,以寻山集团为代表的各家养殖公司巧打时间差,利用海带和龙须菜的生长规律实现了养殖不断茬,大大提高了产出效益。
  纵横连贯的一排排彩色浮漂呈现出海上特有的阡陌交织,串联浮漂的缆绳上养殖海带、龙须菜,同时也有置于水下三四米处绳索维系的网箱,网箱内就是养殖的鲍鱼、扇贝、海胆,到了海底,则是游动的鱼虾、蠕动的海参、翻滚的海胆……这就是著名的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及之前,荣成大部分养殖海区采用传统单一养殖模式。荣成市海洋发展局渔业发展管理科科长王仁杰介绍,21世纪后,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当地开始推广综合养殖模式,“最初是‘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把70%的藻类品种,20%的贝类滤食性品种和10%的鱼类投喂性品种搭配混养。经过多年实践和不断优化,最终升级为目前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据测算,在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下,各养殖品种亩产量大幅提升,海带、龙须菜等藻类由2吨提高至2.5吨,扇贝由1.5吨提高至2吨,鲍鱼由2吨提高至2.5吨,亩产综合效益提升26%以上。“去年,我们光鲍鱼收入就有20亿元。再加上海带、扇贝、海胆、海参等,共收入30多亿元。”王德春介绍。

算笔生态账
  6.8万亩海洋牧场=180万亩树林
  “生态养殖,是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高水平保护的一个平衡点。”王仁杰评价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在传统的单一养殖模式下,海区水质要么富氧化,要么富营养化。而在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中,上层水体中的藻类在净化水质的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藻类有机碎屑还可为中层的鱼、贝提供饵料;鱼、贝获取氧气和食物的同时,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营养盐正是藻类生长的必需品;鱼、贝产生的粪便等生物沉积中的有机颗粒物质,又成为底层海参的食物,海参将生物沉积分解后,又可为藻类提供营养盐……由此形成闭合循环,稳定了水体营养盐、碳-氧平衡,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通过科学搭配不同营养级的养殖生物,水体废物可以成为其他生物的营养物质,实现系统内营养物质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对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王仁杰解释,“这是荣成的首创,2016年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向全世界推广。”目前,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威海各海区已推广14万亩,其中荣成就有10万亩。
  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固碳作用显著。该模式下的食物链中,能“吃掉”空气中的碳,“吐出”颗粒有机碳,在微生物作用下,变成惰性碳;贝类则通过代谢活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碳酸钙外壳,将碳封存于海底。据测算,6.8万亩爱伦湾海洋牧场的贝藻类养殖每年固碳1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80万亩所能达到的固碳效果。

延长产业链

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转型
  基于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带来的高产效益,寻山集团成为鲍鱼和海带养殖业内的翘楚,也给荣成当地乃至全国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当下,鲍鱼交易进入高峰期。在寻山集团的鲍鱼港,一船接一船的鲍鱼笼从海上养殖区运抵,工人们聚拢成群,清理、称重、装筐……“近期,每天的交易量在40万斤左右,到中秋节前一周,最高能达到180万斤。”鲍鱼港负责人刘文杰介绍,用工人数和用工价格也随鲍鱼销量波动,“现在有500多人,大工每小时50元,小工每小时25元;到高峰期就得2000多人,工时要延长,工钱也有一定上涨。”
  2024年,荣成全市鲍鱼产量3.39万吨,占全省的86%、全国的13.5%,而寻山集团一家的鲍鱼产量就达2万吨。
  荣成鲍鱼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由于鲍鱼成活及生长对水温的要求极为严苛,寻山集团开创了“北鲍南养”的先河,即在秋冬之交将鲍鱼运至福建海域,在春夏之交再将鲍鱼运回荣成,由此鲍鱼成活率由原来的50%提升至95%以上,成长周期由三四年缩短为两三年。
  在寻山集团的带动下,荣成、莆田、连江、霞浦等地的鲍鱼养殖企业相互合作,时间上“冬夏对调”,空间上“南北转场”,建立了鲍鱼养殖“南北接力”模式。“今年,光爱伦湾就有450家福建养殖户,预计他们的总产量也在2.5万吨左右。”王德春介绍。
  鲍鱼交易带动了当地就业。鲍鱼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鲍鱼交易市场,市场占有量达到全国的10%;鲍鱼港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35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人均半年增收3万多元。
  今年7月,荣成海带收割完毕,全市鲜海带产量175万吨,占全省的88%左右、全国的25%左右。基于高产量,荣成海带已发展为集育苗、养殖、食品加工、生物肥和功能食品、海洋药物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转型的华丽蜕变。